古阳洞:龙门石窟开凿起点 中国书法艺术丰碑

10日上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云冈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 牵手云冈”大型直播活动沿着北魏孝文帝迁都的道路,从平城回到了洛阳。在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列展示中心高丹的带领下,走进龙门石窟古阳洞,领略其被誉为龙门石窟开凿起点、中国书法艺术丰碑的独特魅力。

高丹将佛头“归位”

龙门石窟开凿的起点 历史上还被称为“老君洞”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是北魏迁洛之初在天然溶洞基础上修凿而成的洞窟,其造像纪年涵盖了整个北魏在洛时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同时,古阳洞作为佛教石窟雕凿中心从平城移至洛阳的起点,它与云冈石窟联系紧密,其造像风格直接影响了龙门后续洞窟,是反映北方佛教中心转移状况的重要遗迹。

“龙门古阳洞的开凿年代就是龙门石窟的开创年代。”高丹说,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随之而来的是平城造像风气南下,汉化进程继续推进,以古阳洞为起点,在“京南关口”(即伊阙)开窟造像的大幕正式拉开。

历史上的古阳洞曾有多个名字。高丹介绍,《洛阳伽蓝记》中有“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的记载,在洞内南、北壁的造像题记中皆有“石窟寺”的记述,由此可见北魏时期,古阳洞应被称为“石窟寺”。而其被称为古阳洞则大概是从明、清之际才开始的,洞内北壁楷书“古阳洞”三字也应在此时刊刻。

有趣的是,古阳洞还被叫作“老君洞”。为何在以佛教艺术为主的龙门石窟中有这样的道教名称?高丹说,在清代乾嘉时期,道教徒曾将古阳洞中的释迦牟尼佛像涂泥改塑为太上老君的形象,所以古阳洞又有了“老君洞”这个名字。

龛像层叠密布 孕育造像艺术“中原风格”

走进洞窟,记者发现洞内正壁主像距离地面非常高。高丹解释,这是因为古阳洞经过了多次向下扩凿,从而逐渐“抬高了”正壁主像。正壁为一佛、二菩萨的三像形制,其体量高大,位置紧凑,占据了整个正壁,佛像背光延伸至窟顶,如此规模应当是在开凿之初就预先规划的。

古阳洞内龛像簇拥错杂,层叠密布,多有后世补造续雕痕迹。洞内南北壁上整齐地排列着上、中、下,三层大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上层的八个大龛。此八龛中的7个龛形制、大小及内容相似,佛像肩膀粗壮,身躯刚健,与云冈第20窟“云冈大佛”在服饰、姿势上几乎一致,仅细部修饰略有不同,可以明显看出与云冈石窟的渊源。

古阳洞壁面乃至窟顶遍布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像龛,多达1000余个。龛像雕刻出的建筑形制和艺术特征,既保留了云冈石窟北魏早期粗犷雄健的艺术风范,又孕育出自身独特的雕塑语言,开创了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特征的北魏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的“中原风格”,给人以亲切之感。

“好美啊!”“太激动了!”......在古阳洞内高树龛前,随着高丹将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3D打印技术数字复原的佛头缓缓“归位”,引发了直播间中网友的热烈讨论。

“‘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有19品”

“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这里就有19品。”高丹说,龙门石窟现存碑刻2800余块,为全国最多,其中最为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在古阳洞中就有19品,古阳洞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丰碑。

“‘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记最为特殊。”高丹说,该造像记是龙门唯一一例阳刻作品,弥足珍贵,题记气势雄浑,运笔精深,是“龙门二十品”中的佳作,并罕见地刻上了撰文和丹书者的名字,可见二人可能在当时就因较高的书法造诣而饱负盛名。

古阳洞内还有大量的精美装饰,在洞内元详龛及周围小龛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葡萄纹饰。高丹说,葡萄原产于西域,随丝绸之路移植于中国。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洛阳城中多植葡萄,其中白马寺所种的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味道殊美,名冠洛阳。

“古阳洞的造像和碑刻题记为我们研究佛教建筑、雕刻艺术以及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服饰、姓氏、地名、职官、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高丹说。

本文摘自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