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饮桂花酒、玩兔儿爷……古人过中秋浪漫且有趣

白露已过,秋意渐浓,中秋也近在眼前。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历史悠久,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说,更有许多精美的文物留存于世。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古人也吃月饼吗?透过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我们可以窥见古人中秋习俗之一斑。

壁画月宫图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一轮明月照古今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等。之所以这么多别称都跟“月”字有关,是因为中秋节源自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们崇拜的对象。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云稀雾少,月亮大如圆盘,月光皎洁明亮。古代人们认为月亮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而且对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产生好奇,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人们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将月亮当作神灵祭拜,祈求得到庇护,希望通过祭祀月亮的方式实现风调雨顺。后来,祭月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中蟾蜍、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色彩。

精美绝伦月宫图

古往今来,人们也因为这轮明月,留下了诸多艺术精品。在出土的铜镜、壁画等文物上,都能发现月宫图像。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它既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到了唐代,铜镜铸造工艺有很大的进步,镜面更加光亮,纹饰题材更加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内容,月宫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题材,多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主题,以月宫、桂树、嫦娥、玉兔、蟾蜍等为代表形象。

在洛阳博物馆中,有一面海龙月宫纹铜镜。铜镜上部,两朵祥云分布在圆形的月宫两侧,月中有桂树、蟾蜍和玉兔;铜镜下部,两朵祥云间有出海巨龙,下为海水纹,两侧相对饰有双鹊衔绶,凌空飞翔。这面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纹饰华丽,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在古代壁画上,同样存在精美的月宫图。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关于月亮的壁画均出现在西汉时期极为流行的“天界图”中,月宫中基本都绘有蟾蜍和桂树。

“天界图”从西汉晚期开始流行,通常绘于墓室顶部或墓壁上部。汉代人在建墓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把墓葬看作宇宙模型,墓顶代表天空,将星辰、四象、天神、仙人配置在墓顶,称之为“天界图”。其中,有一幅壁画出土于新安磁涧里河村墓室顶部的平脊砖上,整幅画面由双凤鸟、异兽、女娲、月亮、赤龙、黄龙、伏羲、太阳、白虎、人首兽身神怪、云气等组成,月宫中绘有奔兔、蟾蜍和桂树。在壁画中,绘制月亮和太阳的墓顶表示天界,周边祥云缭绕,营造出恍若仙境的空间氛围,展现了汉代人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木质月饼模子 (洛阳民俗博物馆藏)

千姿百态月饼印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饮食符号,中秋节吃月饼由来已久并且沿袭至今,成为中国南北各地的习俗。

传说,“月饼”这个名字,还是杨贵妃起的。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赏月,一个胡人送来了圆饼,称之为“胡饼”。玄宗感觉不好听,杨贵妃情急之下仰头望月,随口说出“月饼”两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的月饼图案可谓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常见的有春兰、夏竹、秋菊、冬梅等花卉纹饰,福、禄、寿、喜等文字纹饰,龙、麒麟、蝙蝠等瑞兽纹饰,还有嫦娥、玉兔、桂树等纹饰,蕴含着人们祈福、纳吉、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

古时的月饼无法留存至今,但可以通过月饼印,窥见古代月饼的形状和样式。月饼印俗称月饼模子,是制作传统月饼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但流传至今的多为明清之物。民间所用的月饼模子多为梨木或枣木所制,其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正方形、椭圆形、莲花形等。

在洛阳民俗博物馆民间工艺厅内,就陈列着一个月饼模子。这是民国时期人们使用的一个木质月饼模子,椭圆形,带柄,中间部分挖有圆形凹槽,底部采用阴刻技法装饰“中秋月饼”字样及兰草花纹,雕工细腻,图案简洁大方。

中秋民俗趣味浓

中秋节综合了秋季时令的习俗,除了祭月、赏月、吃月饼,全国各地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习俗。

在苏浙一带,因为地理原因,有一个更为独特的中秋节活动,那就是流传至今的钱塘江观潮。苏轼曾作《八月十五日看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沁人肺腑,人们经常在中秋时节赏桂花,食用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饮品,如桂花糕点、桂花酒。

玩兔儿爷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秋习俗。兔儿爷是用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祭月,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更有趣的是湖南和贵州中秋之夜的“偷瓜”活动。在古人看来,秋收时节蕴藏着生育和繁殖的希望。唐宋以前,先民会在秋收后举行祈求生子的仪式。明清时期,人们在中秋之夜“偷”一些冬瓜或南瓜,在它们表面绘出婴儿的模样,送给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祝愿他们早日生子。在贵州东南地区还有摘菜风俗,青年男女会在中秋之夜到自己心仪对象的菜园子里摘几棵菜,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期待收获美满的恋爱果实。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中秋节的习俗也丰富多彩,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无论是哪种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美好希冀。

本文转自《洛阳网》